一、第一次世界大(1914.7~1918.11)
1.三国同盟和协约国
(1)背景
①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②为了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斗。
(2)两大集团
(3)影响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索:
1914年6月 萨拉热窝事件
(2)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3)双方交战:
同盟国和协约国,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转折: 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展开了凡尔登战役。
(2)进程: 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4)性质: 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5)影响:
①这场战争历经四年多,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②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③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二、列宁与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二月革命
①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②时间: 1917年3月
③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们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
2.十月革命
(1)背景:1917年7月,俄军惨败俄国经济,并于全面崩溃。
(2)过程:
①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
②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建立政权: 成立苏维埃政府,清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成,列宁镇人民委员会主席。
(2)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②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三、《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1.《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①召开: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
②三巨头: 英国首相 劳合·乔治、法国总理 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③内容: 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条约》
2.《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 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②召开: 1921年,九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③主导国: 美国
④结果: 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
⑤影响: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新经济政策
(1)背景: 经历了数年征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开始时间: 1921年。
2.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工业化
①开始: 1926年。
②过程: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③特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3.农业集体化
开始: 20世纪30年代初。
4.苏联模式
(1)形成
①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②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评价
①积极: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 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五、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过程
(1)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决定停止。
(2)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3.作用
(1)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