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纪妖篇
本书标签: 轻小说 

纪妖篇

狐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生物,但其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却被附加了许多特殊的象徵意味。世俗、宗教、伦理、哲学、历史、文学审美……狐作为一种文化角色,承载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元素和观念,在经历了千载的酝酿之后,最终便孕育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狐文化。

中国狐文化深受人们的钟爱。其在古代便已传播到深受古代中国文化影响的东邻诸国,就算是在现代也依然有东西方的汉学家予以关注。许多动画、漫画、电影或小说的创作者也经常在其作品中刻画新的狐妖或九尾狐形象。

不过,单从笔者所见而言,无论创作者们在具体刻画其狐角色的时候花了多少心思也好,他们在塑造这些狐角色的时候往往是建基于聊斋式的美狐观念或民俗文化式的妖狐观念的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虽然也谈不上是千篇一律,但笔者每每看来还是不禁稍微产生了一点审美疲劳。

古代的志怪小说作者们,其一生大多都活在一个迷幻神异的社会氛围里,所以他们无需凭空想象,只需稍稍改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信手拈来便是一篇别具风味的志怪故事。他们的幻想都是基于大众印象改编而来,那么便自然能相互呼应,共同描绘出一个真实度谜之高的神幻世界。

然而,如上述般的社会氛围在我们现在所身处的社会环境里已几近无存,所以既然现代的创作者们没有古人那种社会条件,那么便只能依靠自己的空想,顶多再基于几条文字材料来填充角色的内涵。因此,他们所塑造的仙魔神妖类的角色往往局限于大众印象中最为根深蒂固的刻板观念,所以有时候这些角色甚至还没有被塑造出来就已经定型化了,脸谱化了。

当然,笔者这并不是在诟病这些创作者们,上述的问题或许也并不如笔者所想。但无论如何,如果创作者们能对「狐」这一文化角色在古代中国幻想世界中的定位把握得更好,对「狐」背后隐喻着的文化观念也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古人已创造的许多狐妖的设定有更全面的认识的话,相信应该也能塑造出更多样化,更耐人寻味,文学审美价值更高的狐妖形象。

所以,出于这种想法,笔者便写下此系列的文章,尽己所能地尝试解构古代狐文化,并简单阐述「狐」所隐含的文化观念。希望广大创作者们也能在阅读此系列文章的过程中对古代中国幻想世界中的「狐」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从古人的创意中汲取灵感以化用在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创造更多有趣的狐形象。同样的逻辑应该也是适用于其他仙魔神妖类的角色的情况的。

而作为本系列的首篇文章,本文旨在从宏观角度来对中国狐文化的情况进行概述。以下内容将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将厘清中国狐文化的载体,第二部分会大概梳理一遍中国狐文化的演变脉络,第三部分则会简单介绍中国狐文化的传播历程和流行范围,第四部分则是粗略介绍中国狐文化在日本、朝鲜和越南地区的受容概况。

第一部分 中国狐文化的载体

「狐文化」的载体自然是现实世界中的狐。以下不妨来简单认识一下狐的情况。

在动物分类学中,狐属属于兽纲食肉目犬科。

据古生物学家研究,狐与人类祖先一起在更新世出现,即约二百五十万年前至一万五千年前。其会栖居在森林、草原、沙漠、高山、丘陵或平原,但绝少见于多水或水位高的地区,这大概是因为这种地区的自然条件不便于狐穴居。

在犬科动物中,

狐的体型属于中等或偏小,小于豺与狼。

其吻尖而长,耳较大,体型纤长,四肢较短。

尾巴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其形长而粗圆,毛蓬而密,一般都等于或超过其体长之半。

狐的奔跑速度能达到每小时四十八公里。

其感觉十分灵敏,遇到危险时能施放「狐臭」来自卫。

狐是夜行性兽类,夜出觅食,日间匿藏,因而被古人称为「隐伏之物」。

狐是杂食性动物,以各类小动物及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浆果。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在世界范围内,狐属之种类及变种有十多种:赤狐、孟加拉狐、黑狐、杂交狐、沙狐、十字纹狐、阿富汗狐、猫狐、素狐、大耳苍狐、苍狐、吕氏狐、参孙狐、银狐、南非狐、藏狐。其中黑狐、银狐、参孙狐等都是赤狐的变种。

据《中国动物志》介绍,狐属现存九种,当中生活在中国的有三种,即沙狐、藏狐和赤狐。

沙狐,别名东沙狐,体形较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的草原荒漠地区。

藏狐,别名西沙狐、藏沙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赤狐,别名红狐、狐狸、草狐。分布范围最广,有几个亚种,主要是北狐和南狐,分别生活在北方和南方的广大地域。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被记载的狐,主要都是赤狐。《诗经》中的相关记述是现存最早的明确记载。

《詩經·邶風·北風》:「莫**狐,莫黑匪烏,惠而好我,攜手同車,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赤狐的毛色会因地理及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异,所谓黑狐、银狐、白狐,玉面狐等大概都是赤狐的变种,或趋黑趋白,或黑白间杂,因毛色而得名。考虑到古代中国的疆域范围,文献记载中的狐应该都是赤狐。

中国古代对狐的明确分类至清始见。

上一章 天狗 纪妖篇最新章节 下一章 龙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