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元1450年,统一的北晋政府宣布灭亡,叛军首领林秋然屠尽北晋皇室,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宋”。中央政府被推翻后,各地武装力量纷纷割据,长江中下游东南地区,东越与南吴东西对峙;南汉占据西南地区;南周占据巴蜀地区;北凉占据关陇西地区;林宋占据中原大部分地区及淮河南北地区;北燕割据辽东地区立国。
天下七分,群雄逐鹿,七国之间征伐不断,互有战争,百姓民不聊生,世间生灵涂炭。
林秋然即位后,是为“宋高帝”,改元宣武,重用李玄、萧若君等人实行变法改革,打理内政;重用方临、曹子桓等人掌握军国大权,对军队进行整顿,改编部队,划分军区,建立精锐常规军。
廷元1451年,即宣武元年,这年的十一月寒冬,河扬行省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条又一条的黑线,从空中俯瞰而下,他们是一群群逃荒的灾民。河扬大旱,灾情遍及全省,整个河扬连续五个月滴雨未下,庄稼都旱死了,这一年的秋天是黑色的秋天,它没有金黄的丰收,只有黑色的死亡。旱灾之后又遇蝗灾,蝗灾之后又是看不到尽头的干旱,严重的灾情引发了大饥荒,人们纷纷离开自己的家乡逃荒。
河扬是宋国的京城所在地,河扬的灾民们期待着朝廷可以开仓放粮来拯救他们。但是这场灾难实在是太严重了,灾民们左盼右盼,只等来了一个叫沈培清的新任河扬省督。
沈培清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上百人的大车队从京师上梁出发,去往了河扬首府洛阳。沈培清一路上看到的景象令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田野里一片死寂,旱死的麦子都被蝗虫们吃了个干干净净,难以想象,成片成片的丘陵上居然连一棵树都没有,有的也只是几个连叶子都没有的枯死的老树干。
“这么大一片林地,为何连一棵树都没有?”沈培清指着荒凉的丘陵询问下属。
“回老爷,树都被灾民们吃了,起初是摘树叶子来果腹,后来是树干,树心,树根,到后面整颗树都没了。树林成片成片地被灾民们吃掉,而那些吃了这些东西的灾民,大部分都因为无法消化而死在了路上。”
沈培清看到了,空旷的田野上躺满了尸体,但是却没有乌鸦猛禽来啄食他们的尸体,因为鸟类都被吃光了。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沈培清的心情无比沉重,看着远处赶路的灾民中不时地有人倒下,沈培清的心中五味杂陈。
沈培清到了琅华县,琅华县令邱晨之设宴款待沈培清,说是大摆筵席,其实也没什么丰盛的,只有一条鱼,一盘肉,一盘青菜,一碗米饭,还有一碟咸菜。
看着面前这条热气腾腾的诱人的蒸鱼,沈培清对邱晨之说:“邱县令,大灾之年,过分了。”
“沈省督说什么呢,不过是一条鱼而已,您吃好。”
连水都看不到的地方,邱晨之弄了一条鱼来款待沈培清,目的也只是为了能为琅华县多争取一点赈灾粮,因为琅华县的饥荒是最严重的,全县二十多万人,有十多万人背井离乡,县里的地主财主都被疯狂地灾民们抢光了家里的粮食和钱财,跟着他们一起逃荒去了。整个琅华县,在饥荒刚开始的时候,就有一万多人饿死,现在又有两万多人饿死,但仍然等不来朝廷的赈灾款。
“我来,不是来给你们分配赈灾粮。”沈培清叹了一口气,带着些许无奈地说。
“那……那您是?”邱晨之的心已经凉了一半。
“我来,是为了筹措军粮。”
邱晨之愣住了,一旁的琅华县主簿也沉默了。
“马上要打仗了,陛下要发兵攻打南周,需要十万石粮食,目前,还差五万石。你们河扬是产量大省,陛下要你们凑足五万石粮食。”
“沈省督,河扬的情况,你是知道的呀,朝廷再不发赈灾粮,那就真的完了,灾民们都去上梁了,陛下也不想看到数十万灾民围住京都来找他要饭吧?”
沈培清也没办法,君命难违啊,现在河扬七百多万灾民等着吃饭,朝廷对此也是忙得焦头烂额,饥荒如果得不到解决,那么这些疯狂的灾民肯定会闹到上梁去,到时候对谁都不好。
沈培清于是前往隆兴找到了河扬军团的总兵官蒋应,请求他上表宋皇,免除河扬的五万石粮食。
蒋应只回了他一句话:“你去告诉周皇,让他跟陛下谈判停战,灾民们饿死了,影响不大;将士们饿死了,那我们就亡国了。”
宋国与周国之间的矛盾要用战争来解决,但是沈培清不想让战争爆发在现在这个时候,如今他能做的就只有以死进谏了,如果用他一个人的仕途来让七百多万灾民活下来,那么他愿意牺牲自己。
于是,沈培清离开了洛阳,又回到了上梁觐见宋高帝,向他汇报情况。
宋国皇家狩猎林区内,宋高帝卸下戎装,传沈培清觐见。
“河扬饥荒,死了多少人?”宋高帝穿着金龙白玉袍坐在宝座上,俯视着沈培清。
“我们统计的账面数据是,两千三百二十五人。”
“实际呢?”
“大约,八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