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之所以能稳固地统治达二十年以上(有的古书中记载为五十多年。根据甲骨卜辞和金文所记来推算,不可能有五十多年),与他父子两代把东南部经营为比较巩固的统治区域有关。
周武王即位后,在太公望(姜子牙,又叫吕尚)、周公旦(文王子)、召公奭(文王子)、毕公高(文王子)等人的辅佐下,开始积蓄力量,准备伐商。
当时纣虽荒淫暴虐,但商终究是一个有很长历史的大国。它不仅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有很大的武装力量。自纣伐东夷以后,将大批的商军留驻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东夷各方国有时也小叛,但再看有发生大战争。
周武王即位后九年(或说十一年)才开始伐纣。
可是这一次还不是正式进兵商都,而是“东观兵,至于孟津”。是用车载着文王的神主牌,“言奉文王以伐”(《史记·周本纪》)。
所谓的“东观兵,至于孟津”也就是率兵到孟津,这是一次率兵示威。孟津在黄河渡口以南,距商都还较远,只是试探性的一次军事行动。这次武王收到一次聚众的效果,即“是时,诸侯不期而会孟津者,八百诸侯”(《史记·周本纪》)。
武王没有事先约会诸侯,到了那时就有八百个诸侯到孟津会合。
所谓“八百诸侯”,也就是大大小小的几百个氏族、方国的首领。
这些可能都是商王朝西部地区的,都是主张伐纣的。周武王一看不行,其他地区的还未来,尤其是一些大的、有势力的方国还没有发动起来,就说,“时机还未到。不可以伐”,“乃还师归”,率兵回去了。
当周武王观兵孟津后,纣根本不做任何准备,仍在淫乐,而且暴行还愈来愈厉害,发展到六亲不认,囚箕子、剖比干,甚至连乐官把宗庙中的祭器抱了逃走都不闻不问。
周武王又准备了两年,才向全国诸侯发表伐纣檄文说“纣有重大罪恶,不可不消灭他”,又率领戎车(兵车)三百乘,虎贲(敢死队)三千人,甲十(披甲的士兵)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周武王率领周军来到了孟津,会合了伐纣的诸侯。
这一次周不但争取到更多的诸侯,还争取到了分布在西北、西南和长江、汉水流域的一些氏族、方国的人,如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前来助战。
洛路人马到齐以后,周武王在孟津举了誓师大会。然后率军向东进发,渡过黄河北上伐纣。纣还沉浸在鹿台的酒宴歌舞时,得知周武王率兵前来征伐,已至孟津会合诸侯,忙命人前往东夷各地调驻防商军,同时将分发在王畿内从事各种劳役的奴隶集中起来,编为军队,发给戈、矛等武器。又调集了商都、朝歌、沙兵等处的亲军、卫队,一共得了七万人
纣一看,人数还不少,只是正规军不多,他本想等待驻守东夷的商军回来以后再开去和周军作战。但他没料到周武王率领的伐纣联合大军一路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迅速地来到,纣只得驱军南下,刚走到朝歌的南郊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七十里),就得知周军已先到。
远远望去,周军虽然不如商军多,可是队形严整,旌旗鲜明,士气很高,战鼓齐鸣,呈现出“前歌后舞”的旺盛景象。
而“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史记·周本纪》)。商周两军在牧野布阵对峙,周武王为了进一步鼓动伐纣的联合大军,再次宣布了纣的罪行,誓以灭纣。周军士气大振,决心与商军拼死一战。
周武王十一年(一说是十三年)正月甲子日昧爽(拂晓),商周两军在牧野展开了一场大战,就是我国古代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周的后人用史诗来歌颂了这次战斗的情况: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矢于牧野,维予侯兴。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
驷骡彭彭,惟师尚父,
时维鹰扬,凉游彼武王。
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奴隶们平日在以纣为首的奴隶主贵族们的压榨下,就曾以各种形式来反抗,现在又被驱赶着去送死,就更加激起了他们反抗的决心。
纣将临时编成的奴隶兵放在头阵,充作先锋队,而以亲军、卫队为后队,驱赶着奴隶兵去冲锋陷阵。
因此当头阵商军和周军接触开战时,就被周军师太公望训练出来的周军击溃,这样“纣军皆倒兵以战”(《史记·周本纪》、《尚书·武成》有“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之语)。
这些奴隶兵掉转了戈、枪回杀商军,为周军向北开路。这就是“前徒倒戈”成语的来源。
周军有了倒戈的商军助战开路,直抵朝歌城下。
纣见大势已去,深知自己罪恶多端,若被擒获,必被处死。就登上了鹿台,穿好衣服,将多年搜刮来的美玉宝器堆在身边,命人放火焚烧鹿台,自焚而死,结束了他的一生。
周武王率军在朝歌城下得知商纣在鹿台以火自焚,则亲手举起了大白旗,将伐纣的诸侯们召到面前,以兴奋的心情向诸侯们宣布了纣自焚而死的消息。
诸侯们都向周武王拜贺,然后,周武王率领诸侯进入朝歌,来到鹿台之前,不由得怒从心起,亲自对着鹿台射了三支箭,然后才从车上下来用剑对着鹿台挥舞了三下,表示自己将纣诛杀。又命人将纣的尸体抬出,虽然已烧得不成形,周武王还是用黄钺(用黄铜制作,为天子专用的一种兵器)斩下商纣的头挂在大白旗上,昭示商纣已被诛杀。妲己和有莘氏的美女都已自杀,周武王也斩其头挂在小白旗上。
第二日,周武王在朝歌郊外设立了祭坛,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宣告天下:“周革了殷的命,商朝灭亡。我受天命来管理天下。”
自此开始了西周王朝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