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四方的诸侯、部落和夏王朝的遗民,巩固新建立起来的商王朝,汤和伊尹将王都迁到西亳。
汤从夏桀灭亡中吸取了经验教训,要使国家巩固和兴旺,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要使人民拥护自己,就不能对人民施暴政。
汤在伐桀灭夏过程中,就施德来争取人民的拥护,他曾对伊尹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史记·殷本纪》)意思就是说:人往水中看,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象,看见人民的态度,就知道自己能不能治理好国家。
由于汤能看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没有人民的拥护,就不能灭夏建商。
所以建立商朝以后,就废除夏桀时伤害人民的繁重徭役、横征暴敛,与民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
我国古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王都有一个“社稷”,从夏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时的社稷坛。
夏禹建国后,建立的社稷叫作社,社就是土地神。
相传发明社的人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是世代的“水正”,治水的氏族。
当洪水泛滥时期,人们都逃到高地上居住,没有高地的地方,句龙就叫人们挖土堆成土丘,使大家在上面居住,每一土丘住二十五家,称为一社。所以社最初是居民点,是聚落。
后来句龙死后,人们就尊他为社神,给他盖了一个房屋供奉他的神位,称为后土,后土就是土地神,这就是后世土地庙、土地神的始祖。
夏禹建国,占有四方土地,夏王居中央之土地,五方土地皆为夏王所有。
因此立社以祭祀土地神,稷为五谷神,相传烈山氏的儿子柱做过稷正(掌播种五谷的官),后来被人们尊为农神。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教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地;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白虎通义·社稷》)
夏王朝每年都要举行祭社的仪式,祈求后土农神福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国自古以来是以农立国,因此祭祀社稷就成为国家大事,社稷的存亡也就象征着国家的存亡,国家被灭亡,社稷也随之而毁掉,若不毁掉就要迁走。
汤灭夏以后,想将夏社迁走,被伊尹阻止住,要汤留下来告诫后人,作为暴虐而亡国的见证。
因为社坛是一露天的土坛,上面植有不同的树,汤就下令砍掉树盖一房屋把夏社封起来,永不使用。
商的社另建在商王都,这就是所谓的“屋夏社”。
汤除了“屋夏社”外,还实行一些改朝换代的措施。
“汤乃改正朔,易服色,尚白,朝会以昼。”(《史记·殷本纪》)也就是改变夏王朝的每年开始的一天(正朔),夏称一年为一岁,夏正建寅,即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一岁的开始。
汤改称一年为一祀,商正建丑,即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每年十二月初一为一祀的开始。
把衣服的颜色也由夏的“尚黑”(尊崇黑色)改为“尚白”,把朝见改在白天来举行。
商人不光是衣服以白色为主,就是旗帜、器物,驾车的马,祭祀用的牛、羊、猪、狗也以白的为主。
在商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就出土了不少白色陶器。
甲骨卜辞中有不少祭祀是用白牛、白羊、白犬、白豕做牺牲。在田猎卜辞中,凡是猎获白色野兽都使用了白字,如“获白兕”,“获白狐一”,“获白鹿一,狐三”,等等。
汤建国不久,商王畿内发生了一场旱灾,延续了七年,在后五年中旱情很严重,烈日暴晒,河干井涸,草木枯焦,禾苗不生,庄稼无所收,人民困苦异常。
虽然旱灾刚发生时,伊尹也教民打井开沟,引水灌溉农田,但是旱情愈来愈严重。
天旱是一种自然现象,商代统治者们把这看成是上帝所为。
卜辞就有“贞(问):不雨,帝侍(旱)我”(《龟》1,25,13)。意思是:不下雨,是上帝给我的旱灾。还有“戊申卜,争贞:帝其降我(旱),一月,戊申卜,争贞:帝不我降”(《丙》63)。
这也是商王武丁时期正反两问的卜辞,意思是:一月戊申这天占卜,史官争问道:上帝会降旱灾给我吗?上帝不会降旱灾给我吗?因此自从天旱发生后,汤就在郊外设立祭坛,天天派人举行祭祀,祈求上帝除旱下雨。
古代在郊外祭天叫作“郊祀”。最初的郊祀仪式是燃烧木柴,用牛羊猪狗这些家畜做上供的牺牲,这种烧柴祀天的祭名叫作“燎”。
汤命使官们在效外燎祭上帝,史官手捧三足鼎,鼎内盛有牛、羊等肉做供品向天地山川祷告说:“是不是因我们的政事无节制法度?是不是使人民受了疾苦?是不是因官吏受贿贪污?是不是因小人谗言流行?是不是有女人干扰政事?是不是宫室修得太大太美?为何还不快快下雨呢?”这是史官受汤之命,说了六条责备自己的事以求上帝鬼神赐福降雨。尽管汤命使官天天祭祀,苦苦哀求,上帝仍然没有赐福降雨。
大旱延续到第七年的时候,汤见郊祀也不见下雨,就命史官们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山上,选了一个叫桑林的地方设了祭坛,他亲自率领伊尹等大臣举行祭祀求雨。
但祭了以后也未见下雨,后来就占卜为什么不下雨。
史官们占卜后说:燎祭时除了要用牛羊做牺牲外,还要用人牲。就是将活人放在柴上焚烧后让被烧的人上天去祈求上帝降雨。
汤听了以后说:“我祭祀占卜求雨,本是为民,怎能用人去焚烧?用我来代替吧!”于是命把祭祀的柴架起来,汤将头发和指甲剪掉,沐浴洁身,向上天祷告说:“我一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人,不要以我一人的没有才能,使上帝鬼神伤害人民的性命。”
祷告毕便坐到柴上去(有说是用发和指甲代替其身),还没有焚柴时,正好就下起了大雨。
这是一种巧合,久旱必有大雨是自然界的现象,但汤的这种勇于牺牲的精神,受到了人民的敬佩和颂扬,因为在迷信思想的统治下,人民还不能完全认识自然现象,下了雨,旱灾解除,人民就用歌唱来颂扬汤的德行。
汤就命伊尹将人民这些歌词收集起来编了乐曲,取名为“桑林”,也叫“大”,这就是后世人们称作的“汤乐”。不过汤乐很早就失传了。
自汤“祷于桑林”求雨以后,商王们遇天旱求雨,就使用了这种焚烧人的祭祀,这种祭名叫作“蛟”。
甲骨文中蛟是个象形字,原形就像一个人站在火上被焚烧,卜辞有“其蛟大有雨”的记载(《京》3870),还有很多用蛟祭来求雨的卜辞,当然商王不会为了祈求下雨而焚烧自己,而是用奴隶来做牺牲品,甲骨文中反映出这种被用来焚烧求雨的人,大多是女奴隶。
商代以后,蛟祭发展成为焚烧巫(女神婆)来求雨。
春秋时期鲁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夏天,鲁国发生大旱灾。
国君僖公要焚烧巫和一个残疾人来祈求下雨。
大夫(官名)臧文仲对僖公说:“这不是防备天旱的办法,应该修理城墙,减食省用,致力农事,劝人施舍,这才是务实的事。巫和残疾人能管什么用?上天要杀他们,就不如不生他们,如果他们能造成旱灾,烧死他们就更旱得厉害。”僖公听了臧文仲的话,就照着办,没有焚烧人。这一年鲁国虽然因大旱,有饥荒.但没有伤害人民。
从春秋时期鲁国的情况说明,商代天旱求雨焚烧人的蛟祭完全是统治者残害人的一种迷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