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因为一大爷凭借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厂里的人缘,因此尽管是灾荒年,家家户户都缺衣少粮的,一大爷家也能天天吃饱饭,不至于饿肚子,并且隔段时间还能弄罐麦乳精给自家儿子补充营养。
但四合院里其他人家可就没有这么好命了,不说饿死,但也是天天吃不饱的,多职工家庭还好,但一大家子只有一个工人的情况就有点难了,尤其是贾家。
贾家,除了贾旭东是工人,并且是城里人有粮食户口外,其他人都没有。
贾张氏是农村户口,在城里并没有她的粮,本来打算让她儿子贾旭东娶个城里媳妇的,有没有工作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有粮,但没想到贾旭东看上了秦家村的秦淮茹,非要娶。
要说秦淮茹,长得是十分标致,人也贤惠,唯一不好之处便是她也是农村户口,这个年代,孩子是跟着母亲的户口的,因此生下来的孩子在城里也没有粮食关系。
如果一大爷没有自己的儿子,一大爷肯定会因为养老问题而接济困难的几家,尤其是贾家,贾旭东是一大爷的徒弟,自然一大爷会帮助他家。
但如今一大爷有了后,不愁养老,自然什么东西都先紧着自家了,所以如今贾家只有贾旭东一人有粮食关系,其他人的口粮只能花钱去买。
而贾家没什么背景,一大爷现在也只当贾旭东是普通的徒弟,贾旭东能力也有限,因此贾旭东到现在也只是个二级工,工资只有28.8元(PS:工资标准是网上搜的)。
本来贾旭东这点工资只养俩到仨人还是能够养的起的,但贾家这几年还添了两个孩子,如今秦淮茹肚子里又惴了一个,所以粮食更不够吃了,每天只有贾旭东这个要工作的能吃饱,其他人只能减少运动量吃个半饱。
“这一大爷,也不看看现在什么情况,天天这么个吃法,早晚吃穷,真不会过日子。”贾张氏看到自家宝贝孙子饿得一脸菜样,不高兴地又道:
“真是的,看把棒梗饿得,也不说送过来点,接济接济咱家。”
“妈,别说了,让人家听到,咱们家还怎么在这个四合院里生活啊。”贾旭东还是要点脸的,因此,警告道。
“是啊,妈,这一大爷好不容易有个儿子,人工资又高,当然紧着孩子了,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嘛。”
秦淮如劝道,在没有失去家里的顶梁柱前,秦淮如这人还是不错的。
“我,我这不也没说什么,看你们一个个的,我这都是为了谁啊,还不是为了让棒梗能吃饱,大人还能受得住,但孩子长时间可不行啊。”贾张氏看到儿子,儿媳都不向着她,不禁有点委屈道。
“妈,我知道,我会好好学的,等我升级了,成了三级工,工资高点,到时候,咱家也能顿顿吃饱。”贾旭东看到贾张氏这样,不禁软下声音安慰道。
贾张氏笑着点点头道:“好,我这等着我儿子带我享福呢。”(PS:这么写也不是想洗白什么,我只是如果贾旭东还活着,并且是一个有担当的人的话,那么贾张氏尽管无理取闹,但也不敢太过,而秦淮如,她只用管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就好,没有那些压力,人自然也就开阔点。)
春去秋来,随着国家及时调整政策,国家的经济劣势得以慢慢缓解,国家整体形势也趋于稳健。
因此,人们的生活也渐渐的恢复平静,大院里也再没有饿死人的事件出现。
双职工的家庭一个月可能吃好几次荤解解馋,就连单职工家庭也能隔几个月解下馋。
人们肚子里有了油水,精神面貌就好了起来,走在街上,人们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转眼就到了1962年。
这年红星轧钢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生产建设,工人们的薪资甚至在北京各大厂中名列前茅,因此,工人们是热情高涨,整个一派欣欣向荣。因此,四合院也是一片祥和。
在这一派祥和景象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就是贾家唯一的顶梁柱在工作时因走神导致自己不慎被钢材砸中,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就已经没了呼吸。
贾张氏听到后,在医院里哭天抢地,秦淮茹大着肚子,两个孩子也跟着哇哇大哭起来。
尽管这场事故主要责任出在贾旭东身上,但按照规定,红星轧钢厂还是赔了一笔丧葬费给贾家,并让秦淮茹生产后顶替自己丈夫的工资,但工资只能领原来工资的一半,只有14.4。
这微薄的工资要养一家老小五张嘴,因此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每次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秦淮茹的心里就十分的痛苦,而自从丈夫去世,婆婆贾张氏生怕秦淮茹改嫁,不仅死死把控着厂里给贾东旭的那笔钱,还压着秦淮茹。
于是,两个守寡的女人,凑成了一个家,拉扯着这三个半大的孩子,而贾张氏尽管有时赶到愧疚,但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自己必须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