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娱乐化大爆炸时代,追星族越来越多,所带来的粉丝消费也在呈指数型增长。那么追星是好是坏,是否就代表着花痴、疯狂呢?追星是否只是空穴来风呢?
在我看来,“追星”二字,若只放在娱乐圈的明星身上便太狭隘了。什么是“星”,可以是某个科学家,艺术家,也可以是某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更可以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只要他有某些值得你仰望、赞叹的东西,都是值得追的。我毫不隐瞒地说,我也在追星,是一个毕业于新加坡理工大学研究生物方面的研究员。我甚至连所追的“星”的姓名、样貌都不知道,看似很可笑,但我却好像在追逐某种梦想、某种生活似的傻傻地追,刨根到底,我在仰望别人优异成绩的同时,也在向往、赞叹别人丰富多彩的旅游生活,被他们的优秀所折服。追星只是在追逐某种梦想、某种生活、某种期待,仅此而已。
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当一切超过“适度”一词时,所有好的一面便全部向坏的一面倾斜、移动、重压。在新闻上不乏可以看到“某某粉丝为见到偶像一面倾家荡产……”又或“粉丝自杀……”等类似报道, ___,又让人不由心生叹惋。追星是一个单方面的伪社交,对方可能连你都不知道是谁,不过可以把其当做成爱好,在过程中获得快乐,甚至获得动力、信心。
犹记前年的“十一”假期,父母陪同我去上海看某明星的演唱会。当时的兴奋与激动溢于言表,可在我回来之后反而对他的热情淡了很多,不知道在对什么失望,是因为他所谓“一张照片一张脸”,还是现场的表现不如想象中的惊艳,亦或是自己不够铁杆。总之对他依然关注但并不特别热切,倒像一个站在一边冷静关注的旁观者。追星有时在被现实打破后,可能并不如你想象那么好,但一番略显盲目与幼稚的热情倒是难得,你可以趁机将其放在你的方向与目标上,跌跌撞撞地以此为支撑动力向前冲,岂不是更好吗!
那么,如何做到“适度”呢?首先要端正态度保持自我。苏轼的“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已为我们启示,在任何情况下做到保持自己的本初之心,不管有没有人注意到,认真做好自己。其次是量力而行。可以理解粉丝们有着学生时代的追逐与疯狂,但是要在热情与燃烧之余,留下理智的影子,学会无论在时间、财力亦或是精力上量力而行,因为太沉重的追逐,任何人都受不起。最后便是维持自己的生活节奏。三毛有一句话:学会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孑然一身也不算太坏的结局……那份柳暗花明的喜乐和必然的抵达,在于我们自己的修持。
追星没有错,只要为自己的理智留下一席之地,把追星当做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与并肩战斗,在各自人生道路上努力,看着他们的努力,自己也能受到鼓舞继续前行。